自从有了孩子以来,我就变得时间很紧张,长年的阅读习惯也变得时有时无。午夜成了我美好的一刻,当寂静来临,橘黄的灯光让我感觉温暖亲切,此时的阅读能沉淀许多杂念,让我心平气和地面对一切。手边的书也有些年头了,现在翻来看,也是在时时提醒自己,告诫自己。
不入其行,不知其难。作为教师其实真的很辛苦,既担负着繁重的教学任务,保障孩子的安全,又要处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完成好神圣的教育职责。我感觉自己每天都是精神抖擞地走进学校,半死不活地回到家里。这像书中一群年轻教师的自白一样:“当初,我本来怀着满腔的爱和激情,可现在所有的幻想都破灭了,所有的爱也消耗殆尽了。”所以往往在不知不觉中忘了我对于学生的意义。看到书中的前言,我被深深地被触动了:
“我惶恐地意识到,我成了教室里的一个决定性因素,我个人的方法可以创造出教室里的情境,我个人的情绪也可以左右教室里的气氛。作为一位老师,我拥有巨大的力量来让孩子们过得痛苦或者欢乐。我可以成为折磨孩子的工具,也可以成为鼓舞孩子的火花,我可以带给他们羞辱或者开心,也可以带给他们伤害或者拯救。在所有的情况下,一次危机是骤然升级还是逐步化解,一个孩子是获得进步还是日益堕落,我的态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看到书中的案例,总感觉似乎有平时的影子,虽不是却令我感到深深地不安,也让我开始反思一些平时忽略的情况。班里孩子的数学成绩都还不错,但是并非所有人都好,总是有不会或听不懂的孩子,但奇怪的是到我这里主动提问的人却不多。有时家长会打电话问:徐老师,孩子今天来问你问题了吗?情况是往往这孩子没有来问,而是我主动去找他。原先我不怎么在意,突然看到《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一书中出现的类似情况,猛然醒悟:莫不是我对于个别上课不专心孩子的批评让他们望而却步:你看看,上课不专心,现在不会做了吧!反思一下:作为老师有时候也不一定是对的,可能孩子不一定是没认真听,因为每个孩子的接受能力不同,可能有的孩子听过一遍就掌握了,而有的孩子听了好几遍却只知个大概。谁能肯定他来问你是因为没听呢?即使没听,他不是来问了吗?还有什么比这更珍贵的了吗?可能很多时候作为老师我们都没察觉到,“给学困生妄加定论”就是让孩子闭口不问的罪魁祸首!现在我清醒地认识到:一定要注重与孩子的交流,讲究语言的艺术。如同与儿子交流,如果早上醒来我对儿子说:去,把桌上的水喝完了!儿子是决计不会乖乖就范的,但如果我也拿一杯和他说:Cheers!他就会举杯和我比赛谁先喝完!仅仅语言上的略微不同,但效果确实天与地之别!我想这也是我该多多注意的地方,与学生说话和交流,要从他们的角度多加考虑,用他们能够接受的语言来阐述,尊重孩子,而不是命令式或是训斥式的。
书中第二章《最佳师表》里一个个动人的小案例,让身为老师的我更是体会到了老师对于孩子的尊重和理解,正是因为这种尊重和理解,所以才会有老师正确的处理方式。一个心情极差的孩子因为老师简洁的语言和耐心的倾听而度过了愉快的一天;一个发怒的孩子因为一张充满温馨的安慰的纸条而安静了下来……,这些教育案例的背后,让我再一次清楚地看到了孩子们所需要的,也明白了自己努力的目标。
午夜梦回,我仍处于深深地思索之中,与学生的片段,点点滴滴充斥在脑海间,有欣慰,有反思,有领悟,也有后悔,在教育的道路上我是孩子们的良师更要是益友,与他们更多的要以一个平等的心态去聆听,以理解尊重去解决他们在成长道路上所发生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我要思考的便是:老师怎样和学生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