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新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可见,课外阅读不仅是语文活动中最重要、最普遍、最经常的形式,而且也是课内阅读的继续与扩展。
这一次的胜蓝教学月,与以往不同,分了两次进行。还记得第一上课时,上课的班级正好是我自己班,上课内容从课内的《陶罐和铁罐》延伸到课外的《蝉儿和蚱蜢》和《钻石和泥土》。上课结束后,我问孩子们,这次上课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吗?很多孩子都说,没有想到课文和课外的故事能有这么多相同之处。孩子们之所以会这么说,现在回想起来,这是课上黄蓓蓓老师让孩子们做了一件事,就是找共同点。其实一开始,我和一起听课的老师都有点蒙,不知道黄老师上课的点在哪里,并不能明白她的用意。课后她自己的分析是,想让孩子们自己去发现与观察。
第二次黄老师再上课时,依旧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内容依旧不变,但是教学的焦点变了,不再只是找共同点了。先一起学习第一篇《蚱蜢和蝉儿》,延伸拓展到思考主人公的特点,并与课内的《陶罐和铁罐》进行了比较。再让孩子们自己学习第二篇《钻石和泥土》,给了学生一个自我学习的提示,让学生有了自己的感悟。最后再对比三篇文章,寻找异同点。
两次课,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呈现,但很显然黄老师都是在想用课内的这篇文章作为基石,让孩子们在学习课内的课文后,将同一个作者的类似故事也让孩子阅读,并进行学习。达到了学习、拓展的目的。
但是,蒋军晶老师在进行点评时的一句话却让我发现了课外阅读的更大价值。他说,这样的课外群文阅读,可以直接让孩子们自己进行默读,当然得把课外的文章减少为一篇。默读后发现共同点,然后进行填表、小组讨论。这是我想到,既然是课外阅读,尤其是在有第一节课的详细分析课内阅读文章后,老师在课上最需要做的事是让孩子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一点也是提醒了我们,我们已经是让孩子去阅读了,就不能再用上课时的各种提问把孩子的思想局限住,我们要做有价值的训练,更主要的是让孩子喜欢课外阅读,通过阅读开阔自己的视野。而前期做了那么多的工作,蒋老师认为是为了最后能够让孩子们创作出一个类似的寓言故事。显而易见,这一点是我们大部分老师在评课、议课、改课时都没有想到的,我们依旧把关注的点放在了“阅读”上,没有拓展到最后的运用。阅读是积累,写作是创造,丰富的阅读是创造的源泉,学生通过课外阅读,获得了一定的语文积累,把阅读与写作再作有机的结合,就能让孩子们的创作有模仿的对象,也不会写得天马行空、无法招架。当然也就能实现,在课上给孩子们一个充分表达自己的机会。
这个学期,我自己在班里也开展过几次课外阅读的训练,印象比较深的是《5月35日》,通过做阅读单、填表将自己喜欢的内容记录下来,再利用课余时间让孩子进行交流。这一次阅读我并没有带着孩子读,只是让孩子利用空余时间进行阅读,阅读的反馈情况也是出乎意料,感觉孩子们是真的看进去了,在后来交流的时候很多孩子对自己特别喜欢的章节都能说得头头是道。学生也体会到了读书的快乐,充分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收获。
其实,因为本学期我同时任教语文和英语两门学科,我也将“拓展课内、课外阅读”这个方法运用到英语教学中,将课外的绘本引入课堂,还顺带复习了书本中关于颜色与动物的单元,内容简单、有趣,学生学得很轻松、很快乐。
由此再次证明,课内的知识如果能够通过课外阅读进行拓展,无论是语文还是英语,都能让孩子们有更大的收获。